疫情下的供应链重构:产业升级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2022-06-02 15:28
2022年春节后,由于疫情的反弹,全国多地采取了紧急防疫措施。3月底4月初,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也被迫按下“暂停键”,对全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对“双循环”造成的压力。国务院于日前印发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6月1日,上海宣布全市解封,全面复工复产,畅通物流通道稳外贸。疫情带来的影响或将长远,但曙光就在前方。
1654500598150582.jpg
上海两个多月的静态化管理,影响的不仅是本地经济,更让“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供应链体系受挫。就“内循环而言,封控期间,除保供物资外,进出上海的物流几乎停滞,影响了整个长三角物流的通畅,进而影响到大宗供应链。例如,有色加工企业原材料采购和成品发运面临问题,加之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使得铜、铝等有色价格缺乏向上驱动。利好是上海正在加快复工复产,物流的完全恢复指日可待。

1654500624472218.gif

“外循环”受到的影响则更为深远。今年以来,区域运输和物流面临一定压力,可能加强供应链弹性的内弱外强趋势,导致需求端寻求替代供应链的可能性加大。
整体来看,疫情在短期内提升了全球价值链压力,增加了全球通胀压力;中长期而言则是一次契机,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多元化布局,如国内企业离岸化和外资企业的回岸,将在“后疫情”时代倒逼国内产业的整体升级。
1654500756934775.jpg
从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全球贸易和供应链经历了四重冲击,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金融危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叠加2010-2012年欧债危机,抬升了全球风险溢价,商品贸易规模占GDP比重开始平缓下行;第二,贸易冲突,2018-2020贸易摩擦之下,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稳步回升趋势,但企业资本开支增速仍维持低位;第三,新冠疫情,2020年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冲击超过了金融危机和“贸易战”,企业调整产业链的意向显著增强;第四,地缘政治冲突,2022年俄乌冲突尚未终结,对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秩序形成了直接冲击,影响更为深远。
下图清楚表明,每次冲击带来的压力都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向多极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并在疫情与地缘冲突的叠加下达到顶峰。

1654500643108306.jpg

【图】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的四重冲突(图片来源:一瓣)

从经济危机、贸易问题,到疫情扰动、战争冲突为始的“后疫情时代”,供应链的承压依次增强,表明驱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结构性驱动因素越来越清晰。但国内“双循环”的优势(较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是两大“法宝”)仍十分强劲。

1654500680863254.jpg

为了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继5月底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后,国务院印发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提出了7项政策要求,工信部也把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关键节点企业复工复产,以点带链促进产业链畅通,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促进“双循环”良性发展。

至于低端产业外流,中长期来看会促进国内产业“腾笼换鸟”,对于短期内造成的冲击,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做好准备。

1654500715767499.jpg

战略上,无论疫情有无发生,近年来国内中低附加值产业链的外迁已是必然趋势,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意味着国内制造业升级必须从创新应用转向自主创新。对此企业需要认清趋势,扬长避短,切实在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上下工夫,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应对产业外迁的冲击。

1655861874190864.jpg

战术上,一方面,大力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另一方面,适时恰当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管理价格汇率等多种风险,必要时还可寻求专业服务商支持,最大程度降低外部风险的冲击,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双循环”健康运行做出自身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