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2021-09-15 11:17

对于集装箱运输相关行业来说,2020和2021年是见证历史的两年。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全球多地物流按下了“暂停键”,集装箱运输行业损失惨重;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物流业逐渐恢复元气,集装箱的行情也在“火箭式”增长,7月以来,由于供应紧张,集装箱更是出现“一箱难求”的局面。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由于国内供应紧缺,8月的集装箱海运费用飙升到十几年来的最高点。有外贸企业人士称,一个集装箱从宁波港运到美国,海运费用最高达到26000美元, 而在2020年初疫情还未暴发时,这笔费用只要3000美元,相比之下,运费增长了8倍!衡量航运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年内涨了两倍多,达到十一年来的高点,集装箱运费暴涨“功不可没”。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集装箱价格的暴涨,给行业下游带来了巨大压力。从中国出口到欧美的商品,以服装、家电及部分简单的机械设备为主,一个集装箱的货值大概在40000美元左右。如果海运费用由3000美元涨到20000美元,意味着海运费用占总货值比例从8%涨到50%,甚至达到60%以上,叠加上游原材料的压力,企业主苦不堪言,不少商家甚至在赔钱维持客户。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目前,集装箱的供应瓶颈,源自于去年三季度起,从缺船、缺箱到集装箱疏运劳工短缺而形成的层层递进式的供需错配。集装箱之所以供应紧张,并非单纯是某些环节的缺箱、堵港问题,而是多数供应链环节出现周转效率放缓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从供需基本面来看,虽然中国在经济策略上转向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但对外经济在整体经济中仍占有重要份额,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确定的基本格局。当前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而中国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大量订单涌向中国,外贸订单激增,集装箱需求随之大增,这是“一箱难求”背后的基本面支撑。

其次,疫情影响下,港口物流阻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困境主要在于物流供应链运力不足。目前,对海运供应链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美,而这些地区目前依旧处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导致集装箱“有来无回”的现象一再上演。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根据国际集装箱协会测算,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每发出3个集装箱,仅有1个返回,剩余的2个集装箱则滞留在收货方港口。急于发货的商家,必然采取抬高运费方式以获取集装箱。即使获取到了集装箱,由于港口的拥挤,发货的延迟也是常有的事。

据业内测算,以在跨太平洋航线上运营1万标箱船的运营商为例,其提供的6周往返周班服务原本只需要6艘船,但如果由于航线两端的港口拥挤而延误一周,则需要再增加一艘船来维持同样的服务频率。这意味着,市场上即使多出16.7%的运力,服务的效果和水平与没有增加运力是一样的。以此类推,尽管各大集装箱班轮运营商已经在主要航线上增加了运力,但实际的载货能力和运输效率在下降,“一箱难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在9日,全球第三大、北美航线主要航运商达飞海运等航运巨头突然纷纷宣布冻结运价,能否缓解当下“一箱难求”的状况?有分析人士指出,运费冻结并不一定排除附加费还将额外增加的可能,这已成为进出口企业的重大负担,“一箱难求”能否得到缓解,还是要看全球疫情走势。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和外贸企业来说,涨价的不只运费,原材料价格在过去大半年里同样明显上涨。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1-8月份,中国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均价每吨4.71万元,上涨7.7%;原油上涨26.2%;钢材上涨7.2%,虽然涨幅比起最高峰已经有所回落,但总体依然处于上涨区间。

集装箱会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的CIF价格上升,CIF价格包括货物价格、运价和保险费,运费大幅上升,自然造成大宗商品到岸价水涨船高;二是由于运力短缺,大宗商品无法及时运抵进口国,造成进口国供给偏紧,价格提升。

集装箱“一箱难求”,对大宗商品影响几何?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当前集装箱“一箱难求”会影响大宗商品行情,但作用有限。相信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好转,大宗商品行情受集装箱供需矛盾的影响也将逐渐减弱乃至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