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投储近尾声 大宗“保供稳价”能否延续

2021-08-23 17:22

大宗商品事关国计民生,因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是国家重点监测的对象。从去年年底至今,大宗价格上涨对下游的冲击有目共睹,国家为此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而7月以来,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处于高位运行的局面,为了保供稳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分两批投放储备金属,共计27万吨,有效缓解了部分行业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储备投放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的紧张局面,市场各参与方还需积极承担自身责任,共同应对大宗行情的挑战。

中央两次投放储备金属品种一致,均为铜、铝、锌三种,只是在投放数量上有所差别。第一批:铜2万吨,铝5万吨,锌3万吨,6月底投放,7月底全部成交;第二批:铜3万吨,铝9万吨,锌5万吨,7月底投放,预计8月底全部成交。前后两次投放时间相差一个月。第一次抛储量的全部顺利成交,为第二次抛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启用抛储“蓄水池”,底气何来?

不断增加的抛储量,显示国储资源非常充足,即使未来大宗行情需要增加抛储也能够满足。本文以铜库存(下同)为例:第一批抛储的铜都是2008年以后收储的,第二批入库年份较为复杂,跨度达30年,为1986年至2016年。其中最早入库日期是1986年,说明家底丰厚。而1991-1999年之间入库的铜数量最多,为1.42万吨,其次是2000-2009年间入库的铜,为1.28万吨,分别占比40%以上。收储工作每年的正常进行,是中央面对市场行情变化果断抛储的信心所在。


两次抛储,解决企业三大痛点

为了切实帮助储备商品流到最需要的企业手里,国储局在规则的设计和执行上做了周密部署。总体而言,这两轮抛储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定向面向加工制造企业,尽可能排除贸易商等中间环节,让实体企业更有“获得感”;

二是网络公开竞价,并在规则上尽可能向中小企业倾斜,为其提供补充库存机会窗口,切实缓解生产经营压力;

三是相比第一轮抛储,第二轮抛储仓库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国内主要消费地,可以有效缓解下游企业运输压力,确保货物直达下游用户,避免出现投机现象。


果断投放,有效化解市场两难

实践证明,投放对于市场的正面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依然以铜的投放为例。

增加有效供应,明显缓解供需矛盾

一是随着第一批投放铜提货,上海地区的铜库存出现了近期少见的回升,从不足8万吨上升到8万吨以上;

二是三季度临近铜的传统消费淡季,叠加抛储和行业有效供给逐步恢复,铜的供需矛盾应该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低于市场价格,有效管理市场预期

一是抛储成交价格比市场价低。以铜为例,首次拍卖价格约为每吨67700元,比8月上海期铜价格贴水1.6%,使购买企业有效受惠;

二是抛储的意义并不在本身的价格高低,而在于稳定未来的预期。今年是第一次铜抛储,给市场增加了可流通货源的供应。而在上半年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中央抛铜主要是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铜价,在整体上保持对于大宗商品调控的思路。换句话说,抛储仅仅是宏观调控的一个环节,再加上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宗商品未来价格应该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短期来看,抛储对铜市场的影响显著,但长远看,2021年6月中国电解铜产量为82.93万吨,两次累计5万吨的抛储量,仅占到6月总产量的6%。


抛储之后,市场压力是否得到释放

从目前铜市场的基本面来看,需求端:国内经济良好,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增长很快;供给端:原料地受疫情影响,矿产资源供给不足,推升价格上涨;资金端:全球的货币政策都比较宽松,美元在贬值;其他方面:全球油价上涨,也抬高大宗商品生产成本。总而言之,可以概括成一句话:稳价尚未结束,同志仍需努力!

那么面对抛储“橄榄枝”,大宗企业应该怎么接?这里用四句简短的话,概括企业的态度与行动:

保供稳价多措并举,对未来有信心;

沉着冷静做好生产,适度补充库存;

做好套期保值工作,对冲原料波动;

理性看待原料波动,谨慎参与投机。

经过多年建设,当前国家储备物资家底充足,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平抑波动,辅助大宗商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而上下游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树立信心,做好自身生产,为国家经济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