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小议丨铜:从“人类文明的使者”到“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2022-08-10 09:29

cead64fff57859a5778e8d31602eee6.jpg

铜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稀缺性资源,使得历代统治者都贯彻了“铜不布下”的理念。铜的发展演进,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同时,由于其对全球工业前景的预期敏感,还被冠以“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之名。 

02.png

尽管铜在地壳中的含量仅约为0.01%,可在几千年前就被智慧的先民们发现和使用了。人们用冷锻或铸造方法制作小型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4.gif

05.png

华夏文明大量铜冶炼产品早期都以红铜面貌出现。之后以铜为基加入一定比例的锡、铅等元素,从而制成青铜。青铜器件质地坚硬,易熔,易于铸造成型,在农业和手工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类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迎来了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出现也被认为是人类告别了使用石器的原始状态,进入到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06.gif

08.png

中国历史上,铜能进入铸币材料殿堂与金银并列,与其稀缺性有关。商代起中国就用铜铸币,秦统一六国后,铸成圆形方孔铜钱,被陆续使用了两千多年。清朝中晚期及民国时期,我国铜器由奢侈品步入普通生活用品行列,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07.png

09.png

1949年底,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十分匮乏。仅有的5家小型冶炼厂炼出的铜不仅数量少、品质也差。为扭转这种局面,1952年,万吨级电解铜厂在天津建成,1953年,中国第一座粗铜冶炼厂在安徽铜陵投产,年产粗铜2000吨。这代表着集采矿、选矿、冶炼为一体的国内铜工业基地雏形的出现,为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铜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电力、机械制造、建筑工业、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等领域,成为支持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

d653ce913eab917ba211ca15d1a737f.png

随着冶炼和加工技术的进步,铜与高端铜合金凭借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较强的抗拉性和耐腐蚀性,在半导体芯片、智能终端及装备、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有了广泛的用途。此外,全球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投入,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加快,使得铜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尤其是在5G通信、新能源车、新能源发电等范畴的需求和作用愈发凸显。 

11.gif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稳步复苏以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驱动下,国内铜需求大幅提升,连接上游和下游、国际和国内的铜贸易商成为了贸易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双碳”目标以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传统贸易商正不断朝着综合服务商的方向转型发展,带动铜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1660699989773439.jpg